【类型】报纸
【作者】钦鸿
【简介】 【简略说明】1980年代初起,我和闻彬在黑龙江克山县着手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笔名调查研究工作,后来该工作纳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出版计划,终于1988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百余万字的《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》。工作过程中,我们收到众多作家、作者谈自己笔名和创作的信函,兹选录若干如下,供大家参考。除
【全文】
【简略说明】1980年代初起,我和闻彬在黑龙江克山县着手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笔名调查研究工作,后来该工作纳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出版计划,终于1988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百余万字的《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》。工作过程中,我们收到众多作家、作者谈自己笔名和创作的信函,兹选录若干如下,供大家参考。除极个别明显有缺漏或错误处以[ ]补正外,其余一律保持信函原貌。
一、李天济(一封)
闻彬同志:
来信收到。给×先生的信业已转交,忽念。
关于我的情况,是对的。既蒙询问,再略加补充。
一,高鲁:此笔名用于1939-1940年,写长篇报告文学“徐州突围”时用的。此文,连载于昆明(或者贵阳,记不清了)出版的“精忠”杂志上(月刊,或半月刊)。那时十八九岁,用此笔名,是出之于对高尔基鲁迅的崇敬之情。
二,于刚:1947年下半年,在上海出的“时代日报”上曾用此名写过两篇剧评,一日“论戏剧批评的坏倾向——以梅朵的评《丽人行》为例”,次日“请回到问题上来——答梅朵”(名字是临时凑的,无他意)。
三,光沛:1947年上半年曾以此名写了篇论“戏剧低潮”的文章,发表在洪深主编的大公报的戏剧周刊上。
四,天际,天济——此二名,解放前后都用过,写过些短文,应景文章,记不清楚了。
祝
好。
天济匆上
83,1,7日
二、张骏祥(一封)
袁俊是我在抗日战争时期写和译话剧剧本时用的笔名,后来写电影剧本也沿用了。解放后就未再用,改用原名了。用袁俊名字发表的话剧有《小城故事》《边城故事》《山城故事》《美国总统号》和《万世师表》(均文化生活社版)。译作有《好望号》(国讯书店)、《审判日》(万叶书店)。电影剧本有《还乡日记》及《乘龙快婿》。翻译剧本有《吾土吾民》(文化生活社)。
弓马示是我抗战时期写杂文时用的笔名,散见各报刊。①
[1984年3月22日]
注释:
①弓马示,取作者原名张骏祥三字的各左半部分而组成。该名用于发表剧作以外的文章,如40年代在重庆《时与潮文艺》发表的通讯《大轴子》、评论《洪深: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》等。
三、张铁夫(一封)
钦鸿同志:昨日接读来信,非常钦佩你的工作精神,并向你致谢!解放后我即未从事文艺工作,除和文艺界的老朋友个人交往之外没有参与文艺界的活动,过去文稿亦多散失。近年蒙友人帮助,搜集了一部分。承蒙询问,简复如另纸。如需传略,容后再寄。祝
撰安! 张铁夫[1985年]十月十二日
遵嘱附照片一张。
附录:
通用名:张铁夫。
籍贯:山东鉅野县。民族:汉族。
出生日期(阳历):一九二二年二月二十一日。
原名:张云龙。字:子灵。
曾用名:张秋风、秋坦。
笔名:田禾丰。并与郭小川、陈笑雨合用马铁丁。
一九四○年一月在延安《新诗歌》首次发表诗作《雨》①(在此之前,一九三五年以张云龙署名在山东兖州乡师校刊物发表散文,无存稿),以后至四五年在该刊及《草叶》、《大众文艺》、《解放日报》上[发表了]十余首诗,以及小说、散文和报告文学。②《延安文艺丛书》(84年湖南出版社)诗歌、小说和散文卷,曾收编了一部分作品,《延安晨歌》(朱子奇、张沛编,陕西人民出版社)也收录了两首诗。(以上作品请查阅。其他只有一份存稿,如需要,请告,当另奉寄)
注释:
①作者在延安《新诗歌》第1期发表诗作的笔名为铁夫,该刊出版时间应为1940年9月1日。
②作者上世纪40年代发表作品最常用的笔名为张铁夫,如在延安《草叶》《大众文艺》《解放日报》、天津《鲁迅文艺》等报刊发表的小说《荒年》《乡村》、诗《县长替我种棉花》等作品均署此名。
四、张香山(两封)
(一)
《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》编辑组:
来函收到,所询诸点,简复如下:
一)我为汉族,籍贯浙江省宁波市(也可以说是鄞县)。
二)原名为张香山,在学校、在部队(八路军)、在党内,都用此名,未用化名。
三)在一九三一年到三二年初,在北平办《开拓》杂志时,用过莳人的笔名。从三三年到三四年向天津庸报付刊《另外一页》投稿时,也用过莳人、时任①的笔名,记得也用过别的笔名,因未查找,已记不清楚了。一九三三年在天津大公报付刊《小公园》写稿时用过溟、溟漪、竹冰等,因当时参加左联,不便用真名。此外,记得曾给刚创刊不久的《世界知识》写过一篇日本通讯,用的是张容明。
一般说,从一九三四年以来,给报刊写的作品都用真名。只是一九五一年编译的一本《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传》仍用张时任笔名。
四)附来材料中说了张香山原名顾凤城,是弄错了②。顾凤城是另一人,编过一些文学辞典。一九三四年前后,曾在日本东京滞留过。
专此特复,顺致
敬礼
张香山
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九日
注释:
①作者曾用时任的笔名,在东京《杂文》第1号(935年5月15日)发表[过一篇随笔《作曲家衣鲍里特·伊凡诺夫之死》,又当时迁于上海出版的《国闻周报》14卷36至38期合刊发表过一篇通讯《如此日本》(1937年10月11日)。
②当年有一本油印的笔名录里,在张香山的名下有“顾凤城”之名,我们在寄发的调查函时,曾附录了这个材料求询。
(二)
钦鸿同志:
十二月卄七日大函收到,垂询各点,简复如下:
(一)我生在浙江鄞县城内。按现在的区域划分鄞县城区已改属宁波市,而鄞县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,则移至鄞县的一个村镇。因几十年未返宁波,不知道原生在鄞县城内的人的籍贯,应属宁波市还是鄞县。
(二)生于一九一四年十月十日。
(三)记得是一九三四年(世界知识刚创办的那一年)。①
(四)《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传》一九五一年,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刊行。
(五)庸报,天津刊行,付刊称《另外一页》。无误。
(六)申报《自由谈》和后来申报的《文艺周刊》上署名张香山和香山的文章,是我写的。
其他无再补充。顾凤城仅在东京见过一二面,但不熟悉他的情况。
专此奉复,顺致
敬礼
张香山
一九八四年元旦
注释:
①系指他那篇日本通讯发表的时间。
五、陈敬容(两封)
(一)
《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》编辑组并闻彬同志:
来示奉悉。你们在教学繁忙之际从事这一编辑工作,热忱可佩。
现遵嘱将我的笔名情况写在下面:
陈敬容,女,四川乐山人,1917年9月2日生。发表著译多用本名,偶用笔名。建国前用过的笔名有蓝冰、默弓、成辉等,建国后用过文谷、成辉。
在乐山上小学时,用家里按排行取的名字陈懿范,上初中改为陈敬容;二年级转到成都中华女中又名彬范。初中还差一学期,报考成都第一女子师范学校(高师),又改为陈在琼。一九三五年开始发表诗歌散文,就用本名陈敬容了。
以上供参考。致
敬礼
陈敬容
82年1月4日①
注释:
①应为1983年1月4日。
(二)
钦鸿、闻彬同志:
惠函阅悉。承问各项,谨复如下:
1、“镜蓉”非我名。我从未用过此名(无论写文章或日常)。
2、杨骚其人我从不认识。
3、我自己发表作品,向来用本名陈敬容。笔名只偶尔用过(出版的翻译作品亦同)。
4、三十年代(自1935—),曾在《北平晨报》及《大公报》副刊,还有《文季月刊》、《文丛月刊》(皆巴金、靳以合编)发表诗和散文,七七事变后在成都,在何其芳、卞之琳、方敬合编的文学期刊《工作》上,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(简称文协)成都分会会刊(刊名记不清)上也发表过。还有矛盾①或适夷编的《文艺阵地》月刊(桂林或香港)及香港的《星岛日报》副刊上。
四十年代中期在重庆《新蜀报》、《益世报》及贵阳《大刚报》副刊(方敬编)、昆明《大公报》副刊(沈从文编)上发表过。
四十年代后期在上海时,发表诗文多在《世界晨报》(冯亦代编)、《文汇报》副刊《笔会》(唐弢编)、《大公报》、《侨声报》、《联合日报》晚刊、《文艺复兴》月刊(郑振铎、李健吾编)、《人世间》月刊(凤子编)及《水准》月刊上。
上海文化生活社于1946年出版的散文集《星雨集》、1948年出版的诗集《盈盈集》及上海星群出版社于1947年出版的诗集《交响集》,也都用陈敬容本名。
5、笔名蓝冰,首用于46年,为上海《苏联文艺》月刊翻译的几篇苏联音乐家和舞蹈家的小传。此外就只在为《中国新诗》月刊(1948年)译的几首希腊诗用过。②
6、笔名成辉,曾用于上海《诗创造》月刊1947年第六期及1948年第十二期上谈诗的短文。③
7、笔名默弓只用过一次,在《诗创造》月刊1948年第12期谈诗的短文。因与署名成辉的在同一期,故另起此名。④
8、笔名文谷,解放前还没有,只是解放后在《译文》和《世界文学》发表翻译作品时用过。
至于在上述其它报刊用本名发表的各在何期、为哪些篇章,手边无资料,难以细述。其中四十年代后期在上海发表的诗作,《九叶集》选有一部分,诗篇后都注明了原发表的刊物及何年哪期,请参看。 专复并致
敬礼
陈敬容
12,31/83
注释:
①应系茅盾之误。
②此处原信作者误写为4,以下各条也相沿误排。为便于阅读,我作了纠正。又,蓝冰之名,除在《苏联文艺》和《中国新诗》发表译作外,1946年还曾在重庆《文讯月刊》发表过两篇自己创作的短篇小说《被遗忘的桥》(载6卷1期)和《打破了一只花瓶》(载6卷5期)。
③成辉一名仅在《诗创造》第6期发表一篇评论《和唐祈论诗》,第12期未见署用此名的文章。
④《诗创造》第12期刊有署名陈敬容的评论《和方敬谈诗》一文,应是避免同刊出现作者重复,故另取笔名默弓发表诗作《真诚的声音》。除此之外,作者还以默弓一名发表过一篇对英国女作家伍尔孚的文艺论集《一间自己的屋子》(王还译,文化生活出版社版)的同名评论,载1948年7月10日在上海《人世间》复刊第11、12期合刊。
六、陈登科(一封)
编辑同志:
我从十二岁起,私塾先生为我取了“陈登科”三字,只有一九四五年夏调到“盐阜大众”任记者时,有时因在报纸怕重复,用“小科”二字。离开“盐阜大众”后,就再也没有用过笔名。
特告。
敬礼
陈登科 [1983年]十一月十九日
七、苏金伞(两封)
(一)
闻彬同志:
来函读过。所列笔名、出生年月及籍贯等均无误。
去年北京外语学院(记不清了,也许其他学校)曾有出版笔名索隐计划,也来过信,不知现在怎样了?你们是否联系过?匆祝
冬祺
苏金伞
1982、12、27、
(二)
通用名:苏金伞。
籍贯:河南睢县。 民族:汉。
出生日期(阳历):1906年2月27日。
原名:苏鹤田。 字:筠仙。
笔名:金伞、苏金伞。
用苏鹤田这个名字发表过一篇文章,即1926年《洪水》2卷21期上的《拟拟曲》。用苏金伞笔名开始于1934年《现代》文学杂志上,题目是《出狱》。①用金伞这个笔名,也发表过一首诗,是在1935年前后的上海《大公报·文艺》上。
注释:
①此处作者记忆有误。1934年6月1日他在上海《现代》5卷2期发表诗作《出狱》时,署名为金伞。而现见署用苏金伞这一笔名最早发表的诗作,是1936年11月1日上海《文学》月刊7卷5号上的《乱葬岗》。
浏览数: 413